寻找最美汕尾城市文化名片 请您投票!

善为网 2017-08-01 10:41:00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城市名片 城市名片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文化,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是一个城市的标志。 由广东省社科联、广州日报集团、汕尾市委宣传部、汕尾市社科联共同主办的“广东省汕尾城市文化名片”推选活动于7—8月全面展开。这次活动旨在展示汕尾城市文化魅力,打造汕尾文化品牌,塑造与传播城市形象,创建省级文明城市

城市名片

  城市名片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文化,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是一个城市的标志。

  由广东省社科联、广州日报集团、汕尾市委宣传部、汕尾市社科联共同主办的“广东省汕尾城市文化名片”推选活动于7—8月全面展开。这次活动旨在展示汕尾城市文化魅力,打造汕尾文化品牌,塑造与传播城市形象,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推选活动共分各地提名、专家初评、公众投票、专家终评报活动项目执行小组确定公布四个阶段。8月1日至8月8日,为公众投票阶段(每天均可投票),我们将综合您宝贵的选票,从24张初选名片中挑选15张汕尾市城市文化候选名片,供专家最终评定。

汕尾市委宣传部

汕尾市社科联

2017年7月31日

介 绍

文化艺术类

1.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汕尾市

  汕尾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东连揭阳,西接惠州,北靠河源和梅州,南濒南海,地理位置处在珠三角地区、潮汕地区和梅州地区三大板块交汇处。汕尾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通过历史长期的磨合,这里形成了既有中原、越瓯和闽南文化,又有海洋文化的多元文化特征。同时汕尾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我国著名的音乐大师马思聪、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著名版画家何白涛等一代艺术英才。

  汕尾人民长期以来,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继承、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群众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传统民间艺术,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聪明智慧的汕尾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创造了种类繁多、丰富多彩、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久演不衰的“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皮影戏”四个古老稀有剧种被誉为活化石,还有宋代流入,全国少有的陆丰大安“滚地金龙”;元末明初形成的“汕尾渔歌”;明万历年间形成的“钱鼓舞”;有距今700余年的“南万象歌”以及古老的“英歌舞”、“龙舞”、“麒麟舞”和“百兽舞”等等。

  目前,列入汕尾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有民间工艺、音乐、舞蹈、戏曲、消费习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等几大类共58项,其中28个项目入选省级非遗代表名录,9个项目入选高级非遗代表名录。2005年9月,汕尾市成功举办了有广西、海南、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和香港、澳门九省二区参加的“首届泛珠三角(广东汕尾)民间艺术节”。2008年1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汕尾市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汕尾稀有剧种

——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皮影戏

 

陆丰正字戏剧照

海丰西秦戏剧照

海丰白字戏剧照

陆丰皮影戏剧照

  

  汕尾市所辖的城区、海丰、陆丰民间艺术品种异常丰富,这里遗存有被国务院列入首批高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和皮影戏这四个全国稀有剧种。

  正字戏又称正音戏,也有南下大戏之称,以中州音韵官话(正音)唱念,系南戏遗响,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历来被中外戏剧界专家、学者誉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正字戏的声腔与伴乐丰富多彩,有正音曲(杂以弋阳、余姚、海盐、青阳、四平的一种腔调)、昆腔、杂调,是一个多声腔古老珍稀剧种。

  西秦戏又称乱弹戏,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明代由西北地区的秦腔流入汕尾市,与地方民间艺术结合,至清初形成广东汕尾市地方戏,西部地区传过来的秦腔戏种,故简称“西秦戏”。用海丰官话演唱,属板式变化体声腔系统,约有200多年历史,音乐唱腔有正线、西皮、二黄、小调数种,艺术风格同秦腔、徽剧相近。

  白字戏又叫“海陆丰白字”,用海丰方言演唱,音乐以联曲体为主。其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元末明初,甚至更早。它从闽南流入粤东,与当地方言、民间艺术结合,音乐唱腔基本为曲牌联缀体,辅以民歌小调。因唱曲多用“啊咿嗳”衬词拉腔,故俗又叫“啊咿嗳”。后来吸纳竹马、钱鼓、渔歌音乐等汉族民间艺术,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戏种。

  皮影戏与闽南、潮州和台湾地区的影戏是同源的,是“潮州影戏”的遗存,相传南宋末年从闽南传入,是南路的一支。它是地方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集绘画、雕刻、音乐、舞台技艺于一身的独特艺术剧种,是多元化艺术潮流中的一朵奇葩,被公认为世界文化的活化石。

3.汕尾渔歌

  汕尾渔歌是瓯船渔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即兴吟唱的民歌,分叙事歌、抒情歌等。汕尾瓯船渔民是宋、元年间从北方南迁而来的渔民,集中分布在粤东汕尾市辖区内。汕尾渔歌生态古老,旋律优美,特色鲜明,富有海洋气息。语言为闽南方言(福佬话),简朴通俗、生动活泼、贴近生活。汕尾市沿海地区的渔民都会唱汕尾渔歌,其中城区新港街道会唱渔歌的渔民最多。

  据文献记载,汕尾渔歌从宋代就开始传唱,元、明时期在沿海广为流传,清代渔歌传唱达到鼎盛时期,从沿海传唱到内地。汕尾渔歌被音乐界称为海洋音乐的“活化石”、“南海渔歌的代表”,具有宝贵的文化艺术价值。上世纪80年代,原生态《汕尾渔歌》被编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1992年在《人民音乐》增刊出版;新编辑《南海渔唱——汕尾渔歌》被列入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汕尾渔歌于2014年9月被列入高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大安滚地金龙

  大安滚地金龙始创于南宋,距今已有870多年的历史。明嘉靖年间,黄氏光昭公一支从福建漳州移居广东陆丰大安南溪村,并带来“滚地金龙演史传”。

  大安滚地金龙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连成一体。演出时由二人进入“龙身被套”,一人舞龙头,一人舞龙尾,整个表演过程分为开场见礼、打围巡洞、游潭戏水、伸筋洗鳞、伏蛰闻雷、闻雷起舞、驾云飞腾、收场还礼八个舞段,其结构简短精彩,严密紧凑,波浪起伏,动静结合,和谐协调,一气呵成。八个环节是模仿龙的旋舞飞腾、戏水嬉耍、沉思奋醒、柔静盘曲、勇猛奋进等精彩动作,两人配合默契,舞韵独特,细腻神妙,翻滚自然,栩栩如生,环环相扣,成为优质的艺术整体。造型美、表演艺术美和内在美高度统一。其在造型上,除唯妙唯俏地再现龙的体态,还体现了龙的国度、龙的文化内涵和承传。龙舞的伴奏是用威武雄壮,嘹亮开阔的陆丰正字戏的牌子大锣鼓、大小钹、大唢呐等乐器,按不同的情节表演而吹奏不同的曲调。

  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高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11月,大安滚地金龙首次登上澳门舞台,参加“百越流金——庆祝澳门回归十周年艺术专场演出”。2011年6月,参加“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舞龙)大赛”,荣获金奖;2012年1月被中国文联、中国民协联合评为“山花奖”;2013年5月,大安滚地金龙随广东省政府组织的出国演出队伍,首次走出国门到访白俄罗斯、乌克兰参加“广东文化周”活动。

5.海丰麒麟舞

  海丰麒麟舞是广东汕尾地区民间触舞技、舞蹈、音乐和制作传统文化于一体的武术形式,它与狮(俗称虎狮)舞齐名并列,主要流行于海丰,传播于香港、台湾等地。海丰麒麟舞主要在春节期间和喜庆节会上表演。海丰麒麟舞乞今为止还保留传统的表演方式,通常以农村的晒场、空地为表演场所,由一人舞动麒麟头、一人牵动麒麟尾。在大锣、大鼓、大唢呐的伴奏下,开始舞动麒麟,先朝天拜三下,接着绕圆场和朝场地四个角落觅食,此时唢呐吹奏的狮诗《吃四门》,然后在场地中间舞弄,表演出打滚、舐脚、洗须、咬骚等风趣动作及喜怒哀乐的情绪。麒麟舞后为武打表演,这是海丰麒麟舞的传统精华,先后表演打拳、弄棍、搬刀、舞尖串、尖串对铁尺、辗藤牌,最后集体搬棍对打,随着吹打乐节奏的加剧形成表演的高潮。

  海丰麒麟舞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民俗活动,深受汕尾人民的喜爱,数百年来人们在分享着它带来欢乐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感受了一种既文又舞的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发掘。海丰麒麟舞是列入首批高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6.甲子英歌舞

  当地简称“英歌”,其意即是英雄的歌舞。而“英雄”则指梁山泊 107名好汉去救卢俊义的故事。“歌”则指原来边打边唱,以大唢呐伴奏“杨梅开花无人知,乔装打扮下山来”的歌词,“舞”则指表演时脚手舞蹈。是一种程式化集体队舞的传统民间舞蹈,为汕尾市群众喜爱的一朵民间艺术奇葩。        

  甲子英歌舞动作丰富,技巧很高。整个队伍的表演速度变化和力度变化以及创高潮气氛,自始至终主要由宋江敲击的“咚咚咚,隆隆隆”的反复迂回的锣鼓总指挥,表演者根据鼓点缓急、轻重,有时一齐前后敲击、舞蹈,有时一齐左右敲击或上下敲击、舞蹈。鼓点以一般速度敲击时,时迁则手握“神蛇”穿梭于队列中间,由两小男孩扮孙二娘和扈三娘的“花鼓婆”便翻筋斗搭上大人扮的“花鼓公”张青和王英肩膀上,然后独脚站立在其肩膀或头部上,用花鼓槌作画圆圈动作表演。  

  甲子英歌舞则相传100多年前由福建直接传入。是“增强体质”的一种文娱性体育活动。甲子英歌舞的另一个艺术特色就是有一套与众不同的脸谱,它既与京剧、粤剧、西秦中的净角面谱有相同之处,又比它们更为复杂,更有气派。25面脸谱互不相同,一个个性格鲜明,须眉毕见,极为生动传神。甲子英歌舞是列入第四批高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旅游资源类

7.汕尾凤山祖庙

  凤山祖庙旅游区是粤东旅游黄金海岸的主要景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汕尾市区东南面品清湖畔,旅游区主要有凤山祖庙、天后阁、凤仪台妈祖石像、海陆丰戏曲脸谱园、渔家风情馆、妈祖文化广场等景点。

  凤山祖庙始建于明末,由于福建渔民漂泊到凤山一带定居,同时带来了他们心中的保护神——妈祖,并建立了妈祖庙,后经多次重修、扩建,形成了今日之规模。现为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首届常务理事单位,广东最负盛名的妈祖文化传播中心。每年前来妈祖庙朝拜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达到8万人次以上。凤仪台妈祖石像高达16.83米,由468块来自妈祖家乡福建莆田的优质花岗岩石雕刻而成,是中国目前较大型的妈祖艺术石雕像之一。

  旅游区文化内涵丰富,妈祖文化、渔家文化、海陆丰戏曲文化是凤山祖庙最基本的文化载体,也是广东省中华文化传承基地。每年举办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凤山妈祖庙会》的旅游活动,在春节正月初五举办汕尾地方特色的民俗祈福活动;正月十五举办民间闹元宵、猜灯谜、标灯活动;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和妈祖文化节,举行凤山祖庙炮会、民间艺术文化巡游、海陆丰戏曲演出等地方特色文化展示活动。

8.红海湾

  汕尾红海湾旅游区位于汕尾市东南方,湾内有多处洁白柔软的沙滩,还有神秘岛、龟龄岛等数个秀丽的岛屿。距汕尾市约30公里的遮浪半岛已建成红海湾滨海旅游度假区,岛上有海上运动俱乐部,是我国著名的帆船、帆板赛场,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时承办了帆船、帆板比赛。

  红海湾旅游区中的遮浪南澳半岛素称“粤东麒麟角”,它濒临南海,岩礁多姿多彩,“山、海、沙、石”兼备,“湖、岛、湾、屿”迥异,海水由于地形及海水流向的特殊性,半岛东西两边的海面景象迥然不同。这里还是高级天然浴场,它不仅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而且还成为许多电视剧和电影外景拍摄的好地方,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9.海丰莲花山

  海丰莲花山座落在汕尾市海丰县城北郊,是广东四大山脉的莲花山脉的主峰,海拔高度1337.6米,南麓坡面上,层峦叠嶂,翠绿相间,堆叠而起,层次分明,形成“莲峰叠翠”的天下奇景。境内云雾缭绕,森林密布,生长着仙人茶、罗汉松、白木香、胭脂木等珍稀植物;飞泻着玉龙喷须、三井回音、龙潭飞瀑、七星叠瀑、双龙瀑、回音瀑等十八处瀑布;并分布着召贡、埔仔等温泉以及仙人洞、铁索桥、玉蟾宫、药王庙、大东门、小东门、天池、如来盘石等自然景观,具有雄、奇、险、秀、幽之特色。1995年3月,经广东省林业厅批准建立” 广东莲花山森林公园” 。近年来兴建了度假山庄丶排名前列泉丶茶庄等旅游新区,使莲花山成为集自然景观丶人文景观和红色景观于一体的原生态旅游名胜景区。

10.陆丰金厢滩

  金厢滩位于陆丰市区20公里的金厢镇省级风景名胜区——金厢滩滨海旅游区,有沿海公路可直达。该景区是一处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滨海风光于一体的旅游观光游览区,有呈S型长约8公里、宽60米的海沙滩,滩上沙质以石英沙为主,不含砾石、贝壳,细软白净。

  海水清澈透明无污染、无海泥,波缓浪少,为粤东地区较大的天然海泳浴场。海沙滩周围奇礁异石千姿百态,古今名人摩崖石刻随处可见,有著名的“镇海石”、“观涛”、“真趣”,有周恩来抢渡碣石湾的纪念碑和著名书画家赖少其题刻“龙石”等分布其间,有历史悠久的古迹“水月宫”和古官道,文化底蕴极其深厚。滩上“神、海、沙、石”兼备,享誉海内外。著名地理学家陈传康称誉该景区为“粤东旅游黄金海岸”,由著名书法家启功题石立记。黄金海岸、银白的沙滩,湛蓝的大海以及翠绿的古松和潺潺山泉,诸多景色编织成一道绚丽的风景线,镶嵌在碣石湾畔。来到这里,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将会更加感悟到超然脱俗,反璞归真的高尚情操。

11.陆河东坑共光/水唇螺洞梅园

  陆河东坑共光/水唇螺洞梅园景区分别位于广东省汕尾市陆河县东坑镇共光村和水唇镇螺洞村,两村背山相连,共种植青梅达两万多亩,是粤东地区较大的连片梅园之一,享有“万亩梅园”和“世外梅园”的美誉。每逢大寒前后,上万亩梅花争妍怒放,清香飘远,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吸引着国内外媒体记者争相报道。梅园内的古刹、山水、林石等自然景观也独有神奇,旅游资源丰富。2016年螺洞村先后被评为汕尾市十大休闲基地、广东省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示范点。

  当前,共光梅园历经十余年的精心养护和努力打造,知名度、美誉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使共光梅园成为集“梅、红、佛”为一体的休闲旅游胜地,为广大群众的冬季旅游提供了一个好去处。螺洞“世外梅园”借助水唇镇被列为2016年省新型城镇化“2511”美丽小镇试点建设项目及创建“中国楹联文化之乡”的契机,通过修复滨水生态环境、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楹联文化长廊以及客家风情小镇等措施,塑造独具魅力的“梅泉林歌”形象,成为广东省偏远贫穷地区美丽小镇建设的典范。

12.华侨区侨乡风情文化园

  汕尾市华侨管理区(原陆丰华侨农场)位于汕尾市东部,与揭阳惠来县接壤,这里接纳来自东南亚13个国家和地区的归难侨。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国界的生活与文化,使这里形成了具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地方。目前,归侨侨眷仍保留着异国风情和民族风俗,形成了浓厚的”归侨文化”,不但拥有“豪哥印尼果园”、还有“ 越南小村”,到这里可尝试到各种东南亚热带水果和异国各式美食。同时,这里还辟有异国情调的“归侨文化公园”,内涵十分丰富 。当地的侨民具有热爱文化活动的优良传统,能歌善舞。他(她)们表演的东南亚风情舞蹈,极具原生态特征,古朴典雅,是侨区特色文化产业,也是宝贵的旅游资源。

英模贤达类

13.彭湃

  彭湃,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海城镇人士。1921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初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0月,在广东海陆丰(今汕尾市)地区领导武装起义后,建立了中国排名前列个苏维埃政权——海陆丰苏维埃政府。1929年8月30日,在上海龙华英勇就义,时年仅33岁。

  彭湃的《海丰农民运动》,对当时正在蓬勃开展的全国农民运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帮助解决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反封建恶习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为后来大规模的农民运动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他领导建立的海陆丰苏维埃政府,为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以后红色政权的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积累了经验,开辟了中国革命以农村为基地走向胜利的道路。他发表的《没收土地案》是新民主主义的土地革命运动起点,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革命运动积累了经验,也为全国的农民运动开展土地革命提供了借鉴。

14.钟敬文

  钟敬文,原名钟谭宗,1903年3月20日出生于海丰县公平墟鱼街。早年在海丰陆安师范读书,开始接触新文化。1934年留学日本,继续民间文学研究。1936年夏毕业回国,先后在广州、杭州、桂林、香港等地任教,抗日战争期间从事救亡工作。1950年后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致力于教育事业和民间文学、民俗学的教学研究工作,出版《钟敬文文集》、《民间文艺学及其历史》、《钟敬文学术论著自选集》等著作,有“中国民俗学之父”的美誉。

15.马思聪

  马思聪,1912年5月7日出生在海丰县城幼石街。1923年留学法国,毕业于南锡音乐学院,后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作曲。1929年回上海等地举办音乐会,被誉为“音乐神童”。1932年学成归国后,创办中国排名前列所现代私立音乐学院广州音乐院,担任院长。抗战期间积极投身于群众性的抗日运动,创作了大量歌颂祖国、向往光明的作品,其中《思乡曲》成为传世经典曲目,对宣传抗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建国后积极投身新中国音乐事业,历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中国音协副主席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赴美定居,直至1985年才获得平反。1987年5月20日于美国费城逝世。

遗迹遗产类

16.大安石寨

  石寨又名石城,原是石、陈、谢三姓聚居之地,其开基之年代,据考约为唐武德年间(公元622年),明末黄氏族人入住,其后诸姓陆续迁出,只余黄氏一姓。石寨村现存寨城建于明末,是典型的粤东防御型围寨。石寨村除了保存完整的传统村落格局和众多古民居,它的价值还突出体现在完善的防御系统和排水系统。它的防御系统包括寨墙、炮楼、跑马道,寨墙上遍设垛口和炮眼。排水系统主要指石寨石板路下的排水沟,这些排水沟日常用以排水,在遇到外族入侵时也可作为临时的藏兵的地点。石城传统建筑特色:城门分设东西南北四门,南门藏在东门内;三街六巷以蜘蛛石为制高点,呈蜘蛛网状。石城周边有极其传统特色的自然景观:金城环抱,玉带护腰,四水归湖,文房四宝,内外八景。

  2008年11月,大安石寨因其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被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评定为首批“广东省古村落”; 2012年12月,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建村〔2012〕189号)评定为排名前列批“中国传统村落”;2013年5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陆丰市大安镇石寨村为“中国古村落(广东传统民居)”。2014年4月,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5年8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17.河田高景

  “河田高景”历史悠久,起源于广福庵庙会,是河田客家先民远离中原祖地,南下迁移“离根恋祖”精神状态下所形成的独具地方特色的客家民俗,它是传统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优质结合、交融的民俗结晶。

  “河田高景”的突出艺术特点是“高、险、巧”。“高”是指景旦所在的空中位置高,一般为7-8米,远远超过古民居屋脊高悬于空中,惹得万民翘首观看。“险”是指整台高景仅由一根6-8米长不规则小钢条独立支撑,景旦立于景梗正上方,看起来无依无托,让观众提心吊胆、捏一把汗。“巧”是指高景各有机单元巧妙组合,奇特考究,高景制作中既要依照景梗形状来谋篇布局,又要严密隐蔽景梗所在,特别不能暴露景梗的“来龙去脉”,留下悬念让观众去猜测、争论。

  河田高景是勤劳而富有创新精神的河田客家先民继承传统、传承文化、创造美好生活的智慧结晶,它充分体现河田人民传承文化、酷爱艺术、渴望祖国富强的鲜明个性和人生追求,突出河田客家人“集体创作、团队协作、友谊竞拔”的团队精神,对启迪民智、传承历史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河田高景于2006年入选广东省排名前列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入选高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8.陆河擂茶

  陆河擂茶是客家擂茶的传承与异化。据《明海丰县志》《明一清·陆丰县志》及陆河多姓“谱牒”记载,陆河客家先民多于唐宋年间为避战祸,从中原举族一路南迁至“蛮夷之地”。因居住在闭塞、多雨、寒凉的山区环境中,人体需求的碘、钠、硒元素严重流失,加上长距离长时段的迁徙,陆河先民饱受胃寒腹泻、百日咳、子夜哮喘疾病之苦。为适应自然环境,人们寻找一种新饮食方式,最终选择了客家擂茶,并延此习惯发明了具有“暖胃、性温、理中”为特点的陆河擂茶,其选材集饮食和保健于一体,形成了今天独、奇、趣的陆河“擂茶”。

  陆河擂茶的配料多种多样,可以因寒暑季候或荤素各异加入不同的佐料和青草药物,制作过程基本相同,但又稍有一些小区别。咸茶,用料少,比较简单,只要加入:绿茶、芝麻、花生即可,是较通俗的饮茶方式。而使用鲜艾叶、薄荷叶、生茶叶、枫树嫩芽、紫苏叶、番香、香苏、鸡脚刺、玫嫩芽、芫荽菜等野菜、青草药制成的擂茶称“油茶”,亦称“生茶”。

  客家人非常热情好客,以擂茶待客是普遍的传统礼节,不论是亲朋好友来访,或是婚嫁喜庆即请喝擂茶。时至今日,陆河人以擂茶招待客人仍是最隆重的礼节,也是从古至今的传统风俗。擂茶,成了客家社交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饮料。 陆河擂茶于2012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明代坎下城

  明代坎下城位于汕尾市城区香洲街道城内路北端,是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座明代海防古城。始建于崇祯九年(1636年),坎下城呈不规则椭圆形,城池规模宏伟,城墙原高5.6米(现残高3米),为双层夹墙,灰沙夯实,周长1157米,城内面积7.2万平方米,设垛口391个,海防炮78门(今存2门),分东(永安门)、西、南(鸿海门)、北(拱极门)四门,东、南两门各建有抗敌楼,城内有城隍庙、武帝庙。民国初年,广东都督、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在城内设兵工厂、制币厂,并把北面小山开辟为“坎下公园”。1925年,汕尾苏维埃政权把城内作为赤卫队操练场地。1995年5月,批准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彭湃故居

  彭湃故居,坐北向南,面临龙津河,始建于清末,主楼两层,面宽三间12.9米,进深10.9米,前廊仿西式建筑,风火式山墙,总建筑面积266平方米,楼下中间为堂屋,供有彭湃母亲周凤的遗像。2016年12月,彭湃故居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

  彭湃同志在这里度过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故居东侧是彭湃的书斋“得趣书室”。面宽三间,风火山墙,建筑面积96平方米。1922年夏,彭湃同志与妻子蔡素屏搬到这里居住,并在这里组织了六人农会小组。1925年排名前列次东征时,周恩来率部在“得趣书屋”与彭湃会面,建立中共海丰特别支部,彭湃任书记,中共海丰地委也设在此办公。1928年3月被国民党军队烧毁,1958年按原貌修复。它是海丰农民运动和革命斗争的历史见证。

21.谢非故居

  谢非故居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座落在四周群山环绕,青山绿水的农家村落中。故居座西北向东南,占地二百余平方米,其中正后排二房一厅为一百年前的祖屋,是一座典型的客家砖木结构老屋。故居内正厅挂着邓小平同志南巡时和谢非同志的合影;偏房是一个小厅和书房,房间里的几排靠墙的大书柜里,放着许多谢非同志研读过的书籍及其著作。故居里面简单、大方的摆设,体现了谢非同志一生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该故居是已故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原广东省委书记谢非同志参加革命工作前期居住的地方,是河口革命种子传播和地下党活动联络中心,地下党秘密联系、接头、开会的地点。对门村还是原南溪乡人民政府、南溪抗日宣传队、南溪地下党工作交通站所在地,是“东江纵队”、“江南地委”、“海陆紫县委机关”驻地。

地域地标类

22.红宫红场

  红宫红场位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人民南路中段。是中国大革命时期,以彭湃同志为首的共产党人领导海陆丰(今汕尾市)人民建立的排名前列个苏维埃政权的革命活动场所。海丰红宫红场旧址,原为建于明代的海丰学宫,1927年11月18日至21日在这里召开县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成立海丰苏维埃政府。12月1日在这里召开5万多人参加的大会,庆祝海丰苏维埃政府成立。1928年1月2日,董朗、颜昌熙等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与叶镛、袁裕、徐向前等率领的广州起义部队在此胜利会师。大门上“红场”二字是彭湃手书。1986年,在红场中心安放彭湃烈士铜像。现如今的红宫红场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吸引了成千上万人到这里参观,凭吊以及举行各种教育活动。

23.品清湖

  品清湖位于广东省汕尾市中心城区,汕尾港东部。亚洲第二大的滨海泻湖,中国排名前列大泻湖。面积约22平方公里,因海湾封闭似湖,是一处有名的自然泻湖,冰后期海水侵入汕尾和沙海花岗岩体之间的低凹处形成的溺谷湾,后因红海湾沿岸大沙堤的发育和向东延伸,而被半封闭为“泻湖”。品清湖水域面积约为23.16km2,岸线长39.62 km,是目前中国大陆仅存的较大自然咸水泻湖,湖面22平方公里,相当于4个杭州西湖。鼎盖山、屿仔岛置身其中,西南面是构成汕尾港屏障的著名“海上沙舌”和浩瀚的南海。品清湖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天然的避风良港、是重要的渔业增养殖区和盐业生产区、是汕尾港“生命湖”、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被誉为汕尾“母亲湖”。

24.碣石玄武山

  玄武山位于广东省汕尾市陆丰碣石镇北郊,依山濒海,是著名的旅游名胜风景区。玄武山元山寺始建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改建于明洪武27年(1157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宗教开放场所。寺内殿堂庑廊、僧舍厅室共99间,其雕屏彩栋等具有精美的高工艺观赏效果,且藏有宋、明、清各代文物1000多件。玄武山福星塔玄山寺后山,三层可登。塔周有麒麟石,起龙岩。石上有明、清名人题刻。玄武山以其悠久的历史、珍贵的文物、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神秘的宗教气氛以及周边的名胜风光,千百年灵声远播,享誉海内外,慕名而来的国内外信众,每年达100多万人次。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